競爭力的迷思─多學才有競爭力?

打這篇文章的動機來自線性代數老師講的話,他在將近第一次期中考時的課堂上說有同學反應不要教這麼多、或這麼快,但是如果不教多一點的話,學生沒多學一些東西,將來沒競爭力,所以還是決定維持原本的步調進行

迷思,盡可能的多學才有競爭力?我想用一個簡單例子說明,培養體育選手,鍛鍊他抬腿、跨步、跳繩、短程衝刺跑、加上一般量的重訓,就練這樣,練的好的話,把他放到田徑項目可能「有競爭力」─比一般人強上不少、在比賽有機會得名,但其他項目就不見得了

想表達的概念很簡單,競爭力是取決於把人事物放在什麼環境、條件下看的,這講出來好像是廢話,但一些關於競爭力的文章、討論,沒說清楚論述建立在什麼之上,整個內容就變成空中樓閣、不一致、或很多種解讀,這問題尤其在一些商管財經雜誌很常見,我認為作為一篇論說文,把事情講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

數學系的學生畢業以後不一定做跟數學相關的事情,在該職業領域有沒有「競爭力」,要用對應的尺度來衡量,而這標準可能跟數學、邏輯能力不怎麼有關,根據這樣的觀點,數學學了多少與將來是否有競爭力不必然相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為什麼(-1)x(-1)=+1、不定義分母為0的分數

科學和宗教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一些讓我敬謝不敏的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