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系讓人感到徒勞無功的課程
其實一直想寫對課程的評論了,趁剛考完迴歸,熱騰騰的心情打文正好,前幾天看到兩篇絕妙好文,實在滿契合我的心情啊...
如何只花4個小時通過中正資測學科測驗 〈上〉
如何只花4個小時通過中正資測學科測驗 〈上〉
我之前在統計系某些課訓練不合時宜指出一些問題,今天嘗試用類似上面兩篇的觀點再談,與資測共同點是,這些課是必修,所以影響到畢業,不同的是,迴歸、抽樣、會計這些課程內容有不小實用性,但我得說,在學習它們、準備考試的過程前後,我覺得像薛西弗斯一樣在做徒勞無功、沒什麼意義的事情,我因此考慮用最低限度的努力應付過它們,而我認為這與課程內容和授課模式有關
準備那個資測,讓人覺得沒有意義的原因之一在於測驗內容不實用、沒什麼內涵,即使你會用該軟體,你很可能還是無法通過,有一些一般人不會遇到的問題,甚至是你不需要知道的事情,若沒有畢業要求,就沒有絲毫理由和動機使人去知道這些東西了,現在來看看我遇到的這些課是什麼樣子
課程內容
抽樣、迴歸裡有許多不知由來的公式,考試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它們來計算,一般情況下,就是要把它們背熟或做熟,才有辦法拿分(也才能畢業)
抽樣的基礎觀念很簡單,幾乎可說是常識;迴歸這本教科書試圖引導讀者觀念而不要扯太多證明,但不確定是我程度差、缺乏前置知識、還是花太少時間想,一些段落都讀不懂,或是很難把它們前後脈絡抓住,結果考試我都是看考古題把答案或模式背下來來應付
課程內容
抽樣、迴歸裡有許多不知由來的公式,考試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它們來計算,一般情況下,就是要把它們背熟或做熟,才有辦法拿分(也才能畢業)
抽樣的基礎觀念很簡單,幾乎可說是常識;迴歸這本教科書試圖引導讀者觀念而不要扯太多證明,但不確定是我程度差、缺乏前置知識、還是花太少時間想,一些段落都讀不懂,或是很難把它們前後脈絡抓住,結果考試我都是看考古題把答案或模式背下來來應付
我們為什麼會修會計學呢?據老師說法是因為我們系被歸在管院,就是規定要修,才名符其實嘛,這我能理解(但無助於減少我的負面感受),至於內容,會計就是企業商業活動的一種數據記錄方法、原則,但對於家裡沒經營什麼事業、平常沒在看財經商管雜誌或那類書的我來說,完全沒sense,其實只要對企業有些概念,會計裡頭有很多東西將會是非常自然的,但我就是沒概念,只能背那一些會計科目、表如何呈現
老師授課方式
老師授課方式
雖然都是寫板書,迴歸老師寫的很興隨所至,到後來因為跟不上他到底在講什麼,所以都蹺課了;抽樣老師...,沒什麼特別好講的,會覺得無聊主要是因為題材本身;會計,用投影片
我本來有機會不全用背的來應付?
抽樣和會計不太可能,抽樣那些公式背後的推導沒那麼容易,只要考試模式不變,要應付考試還是只能把公式背下來,會計項目和表法格式是固定的,也不是有概念就好,但有概念確實有幫助;迴歸有機會,弄清背後的原理,可以自然多地接受那些東西
問題就在於我沒心思或沒時間,去探究公式的推導、會計和企業的概念、迴歸用到的數學原理,短期間內要考試,考試弄好是正經,既然靠背就能應付,我也沒心思或沒時間,那當然就好好背、應付好考試就好,很合情合理,但我承認這就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主要之一是很快就忘了
抽樣和會計不太可能,抽樣那些公式背後的推導沒那麼容易,只要考試模式不變,要應付考試還是只能把公式背下來,會計項目和表法格式是固定的,也不是有概念就好,但有概念確實有幫助;迴歸有機會,弄清背後的原理,可以自然多地接受那些東西
問題就在於我沒心思或沒時間,去探究公式的推導、會計和企業的概念、迴歸用到的數學原理,短期間內要考試,考試弄好是正經,既然靠背就能應付,我也沒心思或沒時間,那當然就好好背、應付好考試就好,很合情合理,但我承認這就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主要之一是很快就忘了
我自己的學習心態
我受不了莫名來由就是只能背的東西,我不是背功超級差(雖然可能真的不算好)所以不喜歡,而是我發現這些硬塞到腦袋的東西,沒過多久就不是我的了(徒勞無功),這讓我感覺不是很好,把石頭從A點搬到B點,再搬回來,排除鍛鍊身體的效果,那它就只是純粹的勞動,我把知識塞進來,再讓它們離我而去,我的記憶力在過程前後差不多,也稱不上受到邏輯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上述那種"純粹且徒勞無功的勞動",我感受不到任何意義,我懷疑若這學科若不算分、不納入畢業標準、不能讓你拿獎學金,有誰會覺得這種過程有任何意義?
『我相信很容易可以同意,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不去做完全沒意義的選項;而如果不能不做的話(例如不做會因此不能大學畢業),也有很好的理由把花在這上面的時間降到最低限度。』
學習動機薄弱→為了應付考試(可能迫不得已、合情合理)採取靠背策略→考完內容很快就忘→學習的不踏實感和徒勞無功感→學習動機依然薄弱或者更薄弱了→考完後幾乎不可能會再主動去碰它們、除了知道它們在考試和作業的用處外就不知道更實際的用途了
即使那些知識是實用的,課程內容和模式也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徒勞和無意義感,這足夠摧毀人的學習動力,起初其實就沒特別有心想學,又預見會徒勞一場(沒有什麼收穫),但不得不應付(為了畢業),因此用最小限度努力應付它們是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作法了
『我相信很容易可以同意,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不去做完全沒意義的選項;而如果不能不做的話(例如不做會因此不能大學畢業),也有很好的理由把花在這上面的時間降到最低限度。』
學習動機薄弱→為了應付考試(可能迫不得已、合情合理)採取靠背策略→考完內容很快就忘→學習的不踏實感和徒勞無功感→學習動機依然薄弱或者更薄弱了→考完後幾乎不可能會再主動去碰它們、除了知道它們在考試和作業的用處外就不知道更實際的用途了
即使那些知識是實用的,課程內容和模式也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徒勞和無意義感,這足夠摧毀人的學習動力,起初其實就沒特別有心想學,又預見會徒勞一場(沒有什麼收穫),但不得不應付(為了畢業),因此用最小限度努力應付它們是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作法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