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後悔做了什麼、後悔沒做什麼
今天跟朋友出來玩,問到說有沒有後悔大一升大二時沒做什麼事﹑或後悔做了什麼事,這是個好問題,現在來做個概略的回覆吧
1.後悔來讀統計系之前沒先查清楚有哪些必修課和選修課
這件事雖然不是在大一升大二時發生的,但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足夠適合放在開頭談,我不敢說在強迫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東西(規定要的修課),不會從中發掘出樂趣和興趣,但到了這個年紀,我覺得這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少我不指望它會發生在我身上,意思就是,在畢業證書這個誘因下,我不得已的去「好好應付」某些必修科目,(在這種形式的受迫下)學了一些平常情況下不會去碰的東西,腦袋塞進了只為應付考試的知識﹑確認我在當中體會不到什麼樂趣外,這一切讓我覺得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當初若事先查清楚,也許有機會避免一些讓人無言的窘境吧
2.找或建立跟自己興趣﹑專業相同或接近的社群,與裡頭的人討教﹑交流
這點太﹑太重要了,我之前說過自己在學習上有三個信仰,那這件事就是幫助自己實踐那三個信仰﹑學的快樂又有效率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很遺憾的說,現實生活圈裡面我能聊數學的人很少,可是每次與這些人聊數學問題或夠深入的一些東西時,除了討論過程本身可能就很有趣之外,我常常獲益匪淺,獲得新知或新觀點,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驚人表現也是很有意思的,像今天跟朋友討論一題,我沒想到用反證法,結果用起來比我的過程還簡潔些,還知道原來這跟廣義特徵向量有關(我目前沒學到的東西),另外就是不知不覺獲得求知的動力,我線代在寒假一開始其實只是想說反正就是盡可能每天都要讀、然後讀一定的時間,後來不曉得哪時候開始跟一個想考資工所的朋友討論起來(可惜我跟他讀不同學校,只有偶而像這樣碰面),讀的越來越有勁,加上自己修課,統計從寒假1/18到現在花了約167小時在上面,遠遠超過讀其他科目的時間,我不想把動力完全簡化成興趣來講,更大一部分得歸因於朋友、社群,我接下來要讀的數學,相信也會受益於此良多
仔細想想,我前陣子跑去找老師聊天,滿大一部分心情好像也是想找老師聊數學,生活中有可以好好聊數學的人,我真的很高興
NOTE:想到的東西講的差不多了,倒是在收尾時我去翻了一下之前的文章,<這一個禮拜對修線代想法的改變>,才回想到那時要不要修線代時的心情其實有點猶豫,現在看真是呀然失笑
這件事雖然不是在大一升大二時發生的,但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足夠適合放在開頭談,我不敢說在強迫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東西(規定要的修課),不會從中發掘出樂趣和興趣,但到了這個年紀,我覺得這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少我不指望它會發生在我身上,意思就是,在畢業證書這個誘因下,我不得已的去「好好應付」某些必修科目,(在這種形式的受迫下)學了一些平常情況下不會去碰的東西,腦袋塞進了只為應付考試的知識﹑確認我在當中體會不到什麼樂趣外,這一切讓我覺得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當初若事先查清楚,也許有機會避免一些讓人無言的窘境吧
這點太﹑太重要了,我之前說過自己在學習上有三個信仰,那這件事就是幫助自己實踐那三個信仰﹑學的快樂又有效率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很遺憾的說,現實生活圈裡面我能聊數學的人很少,可是每次與這些人聊數學問題或夠深入的一些東西時,除了討論過程本身可能就很有趣之外,我常常獲益匪淺,獲得新知或新觀點,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驚人表現也是很有意思的,像今天跟朋友討論一題,我沒想到用反證法,結果用起來比我的過程還簡潔些,還知道原來這跟廣義特徵向量有關(我目前沒學到的東西),另外就是不知不覺獲得求知的動力,我線代在寒假一開始其實只是想說反正就是盡可能每天都要讀、然後讀一定的時間,後來不曉得哪時候開始跟一個想考資工所的朋友討論起來(可惜我跟他讀不同學校,只有偶而像這樣碰面),讀的越來越有勁,加上自己修課,統計從寒假1/18到現在花了約167小時在上面,遠遠超過讀其他科目的時間,我不想把動力完全簡化成興趣來講,更大一部分得歸因於朋友、社群,我接下來要讀的數學,相信也會受益於此良多
仔細想想,我前陣子跑去找老師聊天,滿大一部分心情好像也是想找老師聊數學,生活中有可以好好聊數學的人,我真的很高興
NOTE:想到的東西講的差不多了,倒是在收尾時我去翻了一下之前的文章,<這一個禮拜對修線代想法的改變>,才回想到那時要不要修線代時的心情其實有點猶豫,現在看真是呀然失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