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某些課訓練不合時宜的一些延伸思考─問題的擺爛
上禮拜寫了「統計系某些課訓練不合時宜」,但裡頭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思考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比較實際,但在這之前,我想說為什麼一個問題會這樣持續存在?可能是什麼因素導致,不知不覺就完全朝向另一個方向思考了,先把這篇文放上來,有空再想想那個問題
歷史告訴我們,制度的革命常常是發生在:足夠多人對現行體制不滿、受不了了,或現實嚴峻到一個地步的時候…
就這個某些課訓練不合時宜的問題而言,它差強人意,但似乎不到致命的程度,例如因為這樣而導致敝系畢業生專業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或是壞了系的名聲...等等,結果就是溫水煮青蛙、逆來順受、得過且過,改進的步調緩緩進行甚至不動,或許我評論的有道理,得到一些人的認同,但我也清楚的很,多數人不會有什麼動作,對不是修這門課的人而言,這跟他們沒什麼利害關係,也就不會有動機使他們在意這問題,而它損害了我的利益,專業能力養成的效率、浪費時間、使我不快樂...,我想解決它或是繞過它,但之前提出的辦法是對課程規劃有實權者才能推行的,我做不到,也沒有那個心去對規劃者提出建議或給壓力,因為投入和享受的結果很可能不成比例,費了好多時間、精神去遊說,終於改變授課模式,但那時候我也許早就過了那堂課或畢業了,根本對我沒什麼直接好處,這投資顯然對自己划不來,所以我也就只是在這邊敲鍵盤評論而已
我想,很多問題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一直擺爛下去,當一個問題會在乎的只有利害關係人,可是關係人發現費心思解決這問題對自己很不划算、目前還算忍受得了、且再沒多久就可以擺脫它的時候,正常人都會選擇逆來順受,反正之後就跟自己無關,爛攤子隨它爛,不要妨礙到自己就好
就這個某些課訓練不合時宜的問題而言,它差強人意,但似乎不到致命的程度,例如因為這樣而導致敝系畢業生專業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或是壞了系的名聲...等等,結果就是溫水煮青蛙、逆來順受、得過且過,改進的步調緩緩進行甚至不動,或許我評論的有道理,得到一些人的認同,但我也清楚的很,多數人不會有什麼動作,對不是修這門課的人而言,這跟他們沒什麼利害關係,也就不會有動機使他們在意這問題,而它損害了我的利益,專業能力養成的效率、浪費時間、使我不快樂...,我想解決它或是繞過它,但之前提出的辦法是對課程規劃有實權者才能推行的,我做不到,也沒有那個心去對規劃者提出建議或給壓力,因為投入和享受的結果很可能不成比例,費了好多時間、精神去遊說,終於改變授課模式,但那時候我也許早就過了那堂課或畢業了,根本對我沒什麼直接好處,這投資顯然對自己划不來,所以我也就只是在這邊敲鍵盤評論而已
我想,很多問題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一直擺爛下去,當一個問題會在乎的只有利害關係人,可是關係人發現費心思解決這問題對自己很不划算、目前還算忍受得了、且再沒多久就可以擺脫它的時候,正常人都會選擇逆來順受,反正之後就跟自己無關,爛攤子隨它爛,不要妨礙到自己就好
題外話,我在打上面這段的時候,一直想到一個朋友在軍中的經驗,那裡大概就是充斥著擺爛問題的地方吧,而大部分人進去就是頂多一年出頭,熬過就算了,個人也沒什麼推動改進的可能,為什麼會有這樣子墮落的組織呢?原因大概是制度給人的誘因、造成的現象,與上面這段描述差距不遠的關係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