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加速─「使自己因興趣、求知慾而努力」的程度加強

前幾天我跟家人去爬山,聊到我兩個科目成績低空飛過的事情,我的立場很簡單,那兩個科目我本來就是打算應付過而已,因為那跟我想朝的方向:(數學)理論基礎+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程式功力,不直接相關,不值得投入什麼精神在上面,若是我未來因此受到什麼影響(例如:想推甄研究所用),那也是我自做自受

我爸質疑的點是:
1.萬一我沒過怎辦?又要多花時間重修,為什麼要冒這個險呢?
2.那兩科是必修課,我爸似乎因此更為在意,雖然他最在意的是「我對未來的計劃性和出路」,成績相對次要,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3.不過他好像還認為,作為學生,我為什麼不多花時間在「會打成績、分數」的事情上呢?

考量為了弄成績,我得耗費什麼成本在上面,不怎麼值得,讓我細細道來

我用一個比喻:我的飛輪已經在轉動了─「那個基於興趣或求知慾而學習的飛輪」,我該做的事情是讓它繼續轉動,並且加速,投入心思到那些無謂的科目上,只會使這個飛輪的速度慢下來,要再加速又得費力

我之前有講過關於學習動機的一些經驗和事情,自信或學習動力建立在「考試分數、贏過別人、師長期望」上,當到了某個環境無法再取得時,動力就會被嚴重削弱,有些人或許這麼維持不是問題,但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再這樣下去,所以才會從那時候變到現在這樣

「半調子的努力」才是會使我失敗的關鍵因素

有些人是基於考試、贏過別人、師長期望而努力,有的是像士修學長那樣純粹因為覺得有趣而讀書,而且還是興趣帶動努力的程度很強烈的那種。我覺得自己正處於一種過渡期,不屬於第一類,但興趣帶動努力的程度還遠不如像士修學長那種人,用我前面飛輪的比喻,就是我轉速還不夠快,而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的同時,使飛輪加速

回想我國小時,會一直想去圖書館借課外書,而且看書或學東西不容易覺得倦怠,這裡倦怠不是累的意思,而是不想看書或學習的感覺,這大概就是目前的我想「恢復」的狀態吧,說恢復,是因為曾經擁有過

其實考試壓力也是可以使人不倦怠,但是當壓力一消失時,很多人的學習動力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雖然在壓力消失當下沒多久還具備某方面的能力,但這時候他們已經完全不想學習或做事,若考試壓力繼續不存在,且沒其他動力來源,那久而久之這項能力可能就會退步,甚至消失殆盡(例如背下來的東西忘光),這是我認為學習動機依賴考試分數的另一個副作用,尤其是長期服用者似乎越明顯?

我爸質疑時有個面向他完全沒想到,就是當我投入盡可能少的時間在那些不相干的科目時,我把多出的這些時間投入到什麼事情上、並獲得了什麼成果,人的時間有限,有生產力的時間更為珍貴,我把那些時間用來學習、同時加速我的飛輪,而不是放著飛輪慢下來,去多拿自己只求過、不太在意的分數

我為什麼要讓這個飛輪維持轉動和加速?
簡單講,當我漸漸不屬於第一類人的時候,我知道若我想繼續學習,不是回去當第一類人,就是開始轉動這個所謂的「飛輪」,我不想回頭,所以就這麼開始了
為什麼要加速?因為這是提高自己等級的最好的一條路,雖然持續轉動已經意味著持續進步,但進步可能快可能慢,但是當轉的越快─「興趣或求知慾使你努力的程度」越大,就代表可能越早在某方面養成一個少人比得過你的專長,常常,這是那些學習動力基於考試壓力、贏過別人、師長期望的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我們這種人強大的可能性,不過前提也就在於「轉速夠快」,若是轉速太慢,搞不好在自己執著的那方面還不如許多第一類人,這樣就不太好看了,也沒什麼說服力,說到這裡,我有點太晚才覺悟,自己似乎也是那「沒什麼說服力」的其中一員

附註:這篇文章的起源是今天早上回台南的火車上與朋友的對話衍生而成,很感謝有朋友能跟我聊這些事情,他說我這些概念太空泛,沒什麼實際的步驟或方法,確實,他說的很好,但目前我也想不出什麼具體的做法,就先這樣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為什麼(-1)x(-1)=+1、不定義分母為0的分數

科學和宗教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一些讓我敬謝不敏的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