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的定位─想寫的東西?
關於部落格的元素就是這些了?
我觀察我的Google閱讀器訂閱的內容,每個部落格都有明確的主題、大方向
電腦玩物 :「一切在我電腦上發生的事,都將在此留下紀錄。」
從「使用者的角度」談瀏覽器、程式、雲端服務、Apps..., etc
Mr.Jamie:「一個寫給所有網路人和創業人的網誌, 存在的目的是激發思考、辯證,而非尋求認同。」
談創業經驗、給創業人的建議、目前網路圈發生的事...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
彭教授對台灣、青年的關心在他的文章表露無遺
......
部落格要有定位才會成功?
這些部落格都很成功(假設一個部落格成功的標準是以有多少的讀者follow來看),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像是一些雲端服務我就是看電腦玩物才學會使用的,我不禁想部落格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的主題,才能吸引某些讀者群follow?這個疑惑存在很久,我也還沒找到答案。
檢視自己過去的文章,寫的幾乎都是個人的讀書心得、課外書閱讀、學校的科目學習,偶有獨特的經驗(在FB社團賣ibon票券,被吐很多槽,但最後成功賣出),這些內容能不能吸引除了我朋友以外的讀者看?試想一個文筆普普的大學生寫的日記,我會想看嗎?除非跟自己有些關係,對我而言,例如分享讀數學的心得、畢業出路經驗...等等;或從另一個角度,我的文章是否為其他人帶來價值?我,除了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外,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對人有幫助?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講另外一個觀察,有點讓人訝異,電腦玩物站長本人並不是從事資訊、科技相關的工作(他在出版業),但他能以「使用者」的角度,把各式各樣的軟體、雲端服務介紹的有聲有色,這篇「我如何完成一篇部落格文章?」,提到他用Google閱讀器訂閱了相當多「電腦、資訊」相關的國內外部落格,他的寫作流程:收集素材→過濾→準備資料→研究主題→寫作。
「收集素材」、「分析軟體的功能訴求」...種種的單項作業也許沒什麼稀奇的,但整個流程下來產出的東西就有價值了,針對使用上某些特定問題,比如「設定facebook朋友清單」,幾個月前FB剛更新的時候不少人感到困擾、不習慣,Facebook 推出智慧型朋友名單可以協助你解決;這讓我體會的是,重點真的在於「文章內容能不能幫助讀者」,你的內容跟你的專業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而部落格內文章有同類型傾向更佳,因為讀者如果有那一類的問題或興趣,他知道來你這邊可以找到問題解法、尋求協助或看到他想看的東西,這個條件也有助於培養固定的「顧客」(讀者),畢竟總得先有固定的顧客,才可能更進一步發展。
我想寫些什麼樣的東西?
對「寫部落格」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比「部落格內容能否幫助讀者」更重要,我認為只有自己真的想寫一個東西時,才可能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至於什麼是我想寫的,看自己過去的文章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多屬個人日記、心得類的,這不是什麼壞事,可是我想我也得漸漸朝一個大方向前進。
我把部落格更名為「Yulin─學.想.做.」,除了聊我學的專業、自學的財務知識、和讀書心得外,我會多寫些像「我在FB賣東西體會到的經濟學」這種文章,沒錯!想法和實際經歷兼具的文章,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或理論,而是真的實際做、去體驗,我最近跟朋友用了savebar後,發現一個專賣書的網站:讀冊生活,它不只賣新書,也賣二手書,但就是「只賣書」,另外,我們可以把二手書資料登錄到他們網站,再把書寄到他們公司,他們就能幫我們處理賣二手書過程的種種瑣碎交易問題,只要書被買走,錢就會匯進帳戶,是相當方便的系統,目前我跟朋友在湊書,30本以上就不用親自去寄,有宅配員到家收。
我對這件事很興奮,上次賣ibon票券給我很不一樣的經驗,雖然這次不過是賣二手書而已,但是藉由網路好像就是會遇到有趣的事情,我想之後可以談談賣這些二手書到底對我和我朋友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您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還不錯,請在社群網站分享出去,或是留下您的任何看法,謝謝。
我觀察我的Google閱讀器訂閱的內容,每個部落格都有明確的主題、大方向
電腦玩物 :「一切在我電腦上發生的事,都將在此留下紀錄。」
從「使用者的角度」談瀏覽器、程式、雲端服務、Apps..., etc
Mr.Jamie:「一個寫給所有網路人和創業人的網誌, 存在的目的是激發思考、辯證,而非尋求認同。」
談創業經驗、給創業人的建議、目前網路圈發生的事...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吃台灣米,讀古今中外書,思索台灣的未來;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土地。」
彭教授對台灣、青年的關心在他的文章表露無遺
......
部落格要有定位才會成功?
這些部落格都很成功(假設一個部落格成功的標準是以有多少的讀者follow來看),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像是一些雲端服務我就是看電腦玩物才學會使用的,我不禁想部落格是否一定要有明確的主題,才能吸引某些讀者群follow?這個疑惑存在很久,我也還沒找到答案。
檢視自己過去的文章,寫的幾乎都是個人的讀書心得、課外書閱讀、學校的科目學習,偶有獨特的經驗(在FB社團賣ibon票券,被吐很多槽,但最後成功賣出),這些內容能不能吸引除了我朋友以外的讀者看?試想一個文筆普普的大學生寫的日記,我會想看嗎?除非跟自己有些關係,對我而言,例如分享讀數學的心得、畢業出路經驗...等等;或從另一個角度,我的文章是否為其他人帶來價值?我,除了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外,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對人有幫助?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講另外一個觀察,有點讓人訝異,電腦玩物站長本人並不是從事資訊、科技相關的工作(他在出版業),但他能以「使用者」的角度,把各式各樣的軟體、雲端服務介紹的有聲有色,這篇「我如何完成一篇部落格文章?」,提到他用Google閱讀器訂閱了相當多「電腦、資訊」相關的國內外部落格,他的寫作流程:收集素材→過濾→準備資料→研究主題→寫作。
「收集素材」、「分析軟體的功能訴求」...種種的單項作業也許沒什麼稀奇的,但整個流程下來產出的東西就有價值了,針對使用上某些特定問題,比如「設定facebook朋友清單」,幾個月前FB剛更新的時候不少人感到困擾、不習慣,Facebook 推出智慧型朋友名單可以協助你解決;這讓我體會的是,重點真的在於「文章內容能不能幫助讀者」,你的內容跟你的專業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而部落格內文章有同類型傾向更佳,因為讀者如果有那一類的問題或興趣,他知道來你這邊可以找到問題解法、尋求協助或看到他想看的東西,這個條件也有助於培養固定的「顧客」(讀者),畢竟總得先有固定的顧客,才可能更進一步發展。
我想寫些什麼樣的東西?
對「寫部落格」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比「部落格內容能否幫助讀者」更重要,我認為只有自己真的想寫一個東西時,才可能把它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至於什麼是我想寫的,看自己過去的文章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多屬個人日記、心得類的,這不是什麼壞事,可是我想我也得漸漸朝一個大方向前進。
我把部落格更名為「Yulin─學.想.做.」,除了聊我學的專業、自學的財務知識、和讀書心得外,我會多寫些像「我在FB賣東西體會到的經濟學」這種文章,沒錯!想法和實際經歷兼具的文章,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或理論,而是真的實際做、去體驗,我最近跟朋友用了savebar後,發現一個專賣書的網站:讀冊生活,它不只賣新書,也賣二手書,但就是「只賣書」,另外,我們可以把二手書資料登錄到他們網站,再把書寄到他們公司,他們就能幫我們處理賣二手書過程的種種瑣碎交易問題,只要書被買走,錢就會匯進帳戶,是相當方便的系統,目前我跟朋友在湊書,30本以上就不用親自去寄,有宅配員到家收。
我對這件事很興奮,上次賣ibon票券給我很不一樣的經驗,雖然這次不過是賣二手書而已,但是藉由網路好像就是會遇到有趣的事情,我想之後可以談談賣這些二手書到底對我和我朋友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您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還不錯,請在社群網站分享出去,或是留下您的任何看法,謝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