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想法可能並立存在,即使矛盾─功利或某種不可抹滅的絕對價值?


今天公民課《司法與人權》,老師播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集給我們看,之前看過一部分,但不是在相關的課堂上,當時也沒思考太多,這次我有對內容做筆記,比較了解在講什麼,就是絕對論、與其延伸的功利主義,和道德論、康德說人有某種絕對的道德良善。

在第一個例子裡,列車煞車失控,目前的行進路線上有五個工人,但側道只有一個工人,司機可以選擇轉彎或不轉彎,假定司機選哪邊就會撞死那幾個人,而他與這些工人都無任何關係,這時候「死一保五」似乎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

但第二個例子裡,列車現在即將撞向五個工人,旁觀者與一個胖子在軌道經過的橋上,胖子正在那邊看著,胖子、工人、司機、旁觀者間都沒有任何關係,假定旁觀者選擇不推胖子下去,那五個工人確定會死,而如果旁觀者推胖子下去,胖子會死,但那五個人可以活命,你會選哪個?那堂課學生的反應,選推胖子下去的人比剛才的多數「死一保五」少了很多,「死一保五」的原則出了什麼問題了?這兩個例子有何不同?

第一個例子,有種想法是,五條人命的價值多過一條人命(為什麼?),或者有沒有可能,選擇救五個人是基於其他動機?
第二個例子,推胖子下去似乎是種謀殺?他是事件的第三者,與這事毫無關係,這個旁觀者憑什麼可以決定要他死而那五人活?那剛剛第一個例子的那一個工人,司機憑什麼決定要他死而其他五個工人活?

這兩個例子,在假定的條件下,司機選擇不轉、轉彎的結果分別是:死五、死一;旁觀者選擇不推胖子、推胖子的結果也是:死五、死一。就結果死亡人數來看沒有不同,老師有提出一個想法,第二個例子裡,旁觀者若推胖子下去絕對會被苛以責任(胖子因旁觀者推下去而死),所以多數人不會選擇這樣做,但司機無論選哪邊,嗯...,很有得爭論。

現在轉移情境,急診室來了六位病人,因為列車事故XDD,一個重傷、五個傷較輕,假定醫生如果選擇醫治重傷患,重傷患會活命,但其他那五個病人會因傷口惡化而死;選擇救五個輕傷病人,五個人會活命,但那個重傷患會死,選哪個?

這個例子跟第一個例子似乎很像,選擇救一=死五,選擇救五=死一,從結果死亡人數來看沒有不同,好像又是「死一保五」佔上風,但一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選擇救五個人是基於其他動機?而不是計算人命數量的多寡?

再變化一下細節,現在是五個重傷患送進急診室,各需要一種器官移植,肺臟、腎臟、肝臟、胰臟、心臟,而隔壁房間有個健康的人,他是來健康檢查的,而他正在打吨,假定醫生若悄悄去把這個健康的人的臟器摘下來,為五個病人移植,這五個人會活,但那個健康的人會死,選擇哪個?

這些問題,引出哲學上兩大派的思想:
一、絕對論、與其延伸的功利主義
二、道德論、康德說人有某種絕對的道德良善

功利主義認為只要最後結果是好的,那這個選擇就是好的,前提是考慮所有可能的結果;道德論,人應遵循那道德良善,老師說了康德著作裡提的一個例子:

現在有兩個人是好朋友,他們一個聰明、一個駑頓,同去一間商店買東西,聰明人在外面等,駑頓的人進去買一個$50的麵包,拿出$100,商人心裡想:「這個笨蛋連找幾塊錢都不曉得怎算,我要不要找給他$20就好?可是他的好朋友是聰明人,等下他走出去跟他朋友講,就會發現我少找錢,還是找他$50好了。」商人找給他$50

功利主義看找錢的結果,老闆找$50,嗯很正常、老實、沒問題;但依康德的道德論標準,這個老闆已經違背了道德。

功利主義把事物放在同一個度量衡上看,不看對錯是非,只看好壞,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對很多問題給出標準答案。而我們很快會想到一個反對論點是:這些不同東西真的可以用同一個標準看待嗎?或者量化?

商人找錢的例子,除了商人之外也沒人知道他有這樣想法,談道德良善是否太理想化?
(老師連接談白色恐怖那時候,刑法第100條,就是只要認為嫌疑人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意圖是什麼碗糕啊?這誰也無法確定,總而言之當時政府目的就是要整肅異己吧。)

法律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功利主義出發的,因為這樣對國家、整體社會、個人保障較有好處...等等,當然也是有點傳統道德觀的元素在裡面,所以兩者的影響都在。

觀察我們的想法,可能也會發現大部分時候是根據功利主義在做決定,這樣做可以賺比較多錢、比較快、比較省時間、比較快樂...,可是也不完全是,偶而、有時候,是其他動機促使我們決定做這件事,多元想法可能同時存在,彼此衝突、矛盾或有例外,遇到這種問題時(這就是哲學問題?),不要太快接受任何答案(這也沒有標準答案),試著站在不同立場看,然後看有沒有什麼反對論點,我只知道,這麼做後,一切就再也不會相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為什麼(-1)x(-1)=+1、不定義分母為0的分數

科學和宗教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一些讓我敬謝不敏的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