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休學重考生的探索─上開放課程、股票、閱讀、培養實力


休學到現在已經半年多,我想藉這篇文章好好回顧這段時期的經歷和轉變。

去年十一月休學,是因為實在是念不下這個書,擔心成績,也覺得這樣念下去沒什麼意義,和家人周旋很久,他們尊重我的決定,讓我休學重考,我是抱著離開的心走的,就是我想我絕對不會再回到這裡,回家後開始準備學測,真的很悶,都是一些讀過的東西,還好有等當兵的朋友一起讀書一陣子,不然全程這樣一個人撐,真的很難熬,這才發現我過去讀書其實還滿依賴夥伴的,那種一起奮鬥的感覺很好,不過我確實不比前年準備時認真,有時候都會用筆電打文章、或玩遊戲,成績比前一次退步也不是沒原因的吧。

學測考完還沒結束,又是一段漫長的旅程,申請學校、準備資料、面試...,因為今年難度普遍降低、分數拉高的情況下,我相較不利,我這次申請校系的原則是: 最好是綜合型大學、財金經濟相關科系。最後申請上了統計系,現在我有點慶幸當初沒上財金系,最近我了解財金系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內容後,我發現自己性質不適合,而且有的工作在我看來是黑心事業,我根本做不下去,還是選擇與數學相關應用的統計較實在,又是自己稍微較優勢的地方。

四月初我開始上微積分開放式課程,想說這我早晚得學,還是現在利用時間先學吧,不知不覺到現在,我已經上到下學期的多變數函數了,早先「我對財務自由的嚮往」也轉移成「增加對股票的認識」,有了較具體的目標,行動起來也比較不會茫然了,摸索過程中犯下一些事後看來愚蠢的錯總是難免,有誰又能一開始就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呢?

我想增加對股票的了解,一開始也是不知怎麼著手,沒有任何指引,不過我想我真的很幸運,在書展買了《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算是不錯的入門經典書,介紹柯老的生平投資事蹟和概念,但我當時還是個金融文盲,專有名詞造成的閱讀障礙不小,像是多頭、空頭、牛市、熊市、做多、 放空...等等一堆名詞,後來看多了,又搭配《第一次買股票就上手》的解釋,慢慢搞懂,我沒把這本書讀完,但我掌握了大致的精神,從總體經濟、財報著手,至於那些明牌、老師、理專...是碰不得的,我不知道判斷選股的手法有無優劣之分,我只是先找出一個方向,我覺得還合理的去走,網路上有很多資訊, 財經雜誌、報紙也有一堆,但其實真正重要的可能不到10%,誤導性卻搞不好占70%以上,所以還是看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此篩選出好書的方式就很重要了,有一些佛心來的財經部落客就有推薦書單,可靠度還滿高的,就不用在茫茫書海挑書,題外一下,最近買到一本好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的合夥人寫的,是本格局很宏觀的書, 不單單只是針對「投資」寫的,但把蒙格說的話細細思考,就會發現收穫很大,也許我們不容易達到蒙格說的那樣跨領域思考,但我們掌握其中幾項重要的,也已經遠遠提升自己的境界了,改天看完這本書再發心得。

離開學校這麼久,脫離「讀書→考試」這種模式也很久了,這時就是接近真正的自己,如果完全沒考試,就什麼都動不了了,不會想去翻書,就代表出了很大的問題,不過幸好我還沒病到這樣,我對閱讀還有熱忱、還想學習、還會好奇,今天訂的《數學是什麼》也到了,我不喜歡以「彌補過去的空白」這種理由行事,我不用複雜的理由了,現在我讀書就是為了樂趣、鍛鍊、還有學東西,如此而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為什麼(-1)x(-1)=+1、不定義分母為0的分數

科學和宗教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一些讓我敬謝不敏的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