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學習動力和克服厭倦感
前幾天晚上跟朋友聊到我讀書動力的事情,我有這些想法滿久了,只是好像一直沒跟人講過或寫在文章裡面,那時候講出來真的有點快感
是這樣的,上大學這幾年來我去圖書館或待在住處做功課,不常感受像以前國中高中那時讀書的狀態,圖書館雖然總是會有人在用功,但對我似乎沒多少激勵作用,回想以前中學狀況不錯的時候,大多是跟認識的人或朋友一起念,不然就是有「明顯的競爭對手」或「我視為競爭對手的人」在我眼前努力,例如:在同一個補習班內,大家的目標都是要拚基測、考高中、也認知在這裡的人都應該是這樣的,看到「競爭對手」還在努力,無形中就拉了自己一把,讓我可能比我自己一個人念時可以堅持更久,在這種環境下,要克服動力問題相對容易許多,這點滿重要的,只要方法不太差,每次這樣多累積一些,長期下來跟別人就是一段差距了
國中高中那時候在學校待很久、我國中時還有補習,那時後其實並不是不會有讀書的厭倦感,我們都是人,除了上一段提到的因素讓克服厭倦感比較容易之外,我覺得「強迫性的高密度課程和考試」也有關,通常如果老師上的還可以、聽老師講比自己念有效率,當然選擇上課,省的回家以後多耗時間、划不來,就算當下覺得有點煩,可是人就在教室裡,跑不到哪裡去,如果這時最佳運用時間的做法就是上課的話,還是上課吧,況且周遭有幾十個人也在上課,看到旁邊有很多人跟你做一樣的事,好像有某種感染效果,會讓人不知不覺就接受繼續、不停的上課或考試
另外,我從慢跑經驗得到的想法,在有許多人的操場上跑,跟只有幾個人、甚至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操場上跑,感覺確實不一樣,有時候看到一些大叔或熟面孔跑的那麼久還滿佩服的,這對自己多跑一些有沒有影響我無法確定,有幾次我本來預定跑幾圈,可是跑到快完成目標時,看到某些人還在跑,我衡量體力也還可以,我也繼續跑下去了,還有,有時候我會看目前在跑的人,有誰是速度跟自己比較接近且穩定的,我就故意跟在他後面,常常就完成比平常更多的圈數,大一有陣子每次都跑二十圈,好像就是從跟一個阿伯跑開始的,還有大二時跑 12, 13 公里(我跑最遠的一次),也是跟著一個大叔跑出來的,這遠遠超出我平時跑的量,我那時都跑7公里多,我完全沒想過突然去跑這個量,那個大叔鼓勵我跟著他跑跑看,我就勉強自己,結果超越自己的極限還不少,可是這樣做對腳的負擔很大,以後最好還是不要貿然這樣...
有點離題,我想,周遭的人對我的影響似乎比我想像中的高,記得之前看到一本很有趣的書:輕鬆駕馭意志力,裏頭講到「意志力的高低,會與旁人相互感染」,細節的討論我忘了,對我而言,觸發我堅持、克服厭倦感的外在機制和條件似乎是「看到周遭有跟自己目標一樣的人在努力、或做一樣的事情」,例如上述一起唸書的朋友、補習班同學、在操場慢跑的大叔...之類的,至於圖書館的陌生人為什麼沒什麼效我就不太清楚
想這些、寫這些東西,除了有趣之外,也是想探索自己在什麼環境下對進步比較有助益,我現在的問題已經跟前陣子不太一樣,我已經有好的學習資源,現在重點是花時間下去好好學,能讓自己盡量花時間下去是最好,一個重點就是擺脫厭倦感,我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朋友一起念書、做事,可是沒辦法,現在跟朋友不常碰面,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時所能做的,就是把精神養好、把工作環境周圍的誘惑源去除
不過情況有變,也許未來幾個月內可以跟朋友一起學習和準備也說不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