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1 想修一門課真不容易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2月 21, 2014 今天終於加簽到日文了,在這之前曾去三堂日文課抽籤碰運氣(因為想加簽的人數眾多,十幾個以上,一堂只給加簽5個),都沒抽中,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想修一門課真的不容易,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11月 24, 2012 這是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想法,可能跟看了 總幹事 、 綠角 的部落格有些關係吧,一些財經雜誌圖的是自己的利益、基金公司的利益,寫出的某些文章根本對投資人沒任何幫助,反而還灌輸些錯誤的觀念,例如:頻繁進出、主動出擊,頻繁進出這個動作有某個人是確定會獲利的:證券商,當投資者交易次數越多,它可收到的手續費越多,投資人的本金卻不斷被侵蝕;綠角一直宣揚的ETF,收的手續費只有0.x%,反觀一些經理人主動操盤的基金,手續費動輒2、3%,別小看這個數字,複利的力量作用長期下來可是差距很大呢,而且手續費%往往也是基金績效的強力反指標,手續費收越多,績效普遍越差,因為投資人的本金一開始就被拿走一些了嘛。 上面那一小段可簡短作為為什麼我覺得一些財經媒體、雜誌沒有看的價值的理由,那商管雜誌呢?常常提到一些成功的企業、執行長、經理人...的經歷、事蹟,拿「成功人士」為例來說明為什麼成功的道理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今天在看了這篇 [好文分享]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幾個人生建議 、 存活者偏差與騙術 後,我終於釐清我骨子裡覺得什麼東西不對勁的原因了,而且這概念其實我也聽過了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還有 是的,這就是存活者偏差,我正在告訴你的,就是走上這一條路不見得能夠跟人一樣擁有高度成就。對世間的人來說,我目前是個敗者,所以我的意見顯然沒有 XDite 講的來得有力道,不是嗎?而實際上,跟我一樣虛度好幾年... .........閱讀全文內容 »
為什麼(-1)x(-1)=+1、不定義分母為0的分數 8月 03, 2012 這陣子看《數學是什麼》的前兩章,談數論,一開始人們只有正整數的概念 ( 計算數目是大部分普通人與生俱來有的能力,跟這也許有點關係? ) ,基本的運算規則有: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還有分配律。這些規則非常重要,標題下的那兩個問題就是根據它們來解釋。 正整數加和乘的基本規則 交換律 a+b=b+a axb=bxa 結合律 (a+b)+c=a+(b+c) (ab)c=a(bc) 分配律 a(b+c)=ab+ac ( 我略過了作者用圖形化的方式來講解交換律,這些規則因為生活中經常使用,已經成為人們的「直覺」吧,就沒著墨 ) 而減是加的逆運算,我的理解: (a+b)-b=a ,先 +b 後再 -b ,結果還是一開始的 a , +b 和 -b 這兩個動作的效果互相抵消,同理,除是乘的逆運算;日常計算數量這種簡單問題用正整數就可以解決,但像是 1-1 、 1-3 的結果呢?正整數無法表示,後來又 「引進」 了 0 和負整數的概念,於是數的效用更廣了。 為什麼 (-1)x(-1)=+1 ? 在 「引進」 0 和負整數後,為了使原本習慣的規則能夠繼續適用,勢必不能允許與規則矛盾的情況,若定 (-1)x(-1)=-1 ,則這個式子: (-1)x(1-1)=-1-1=-2( 採用分配律 ) , (-1)x(1-1)=(-1)x0=0( 先計算後面括號內的東西 ) , 0=-2 ?!荒謬的情況產生了,訂定 (-1)x(-1)=+1 將不會有這種衝突,也符合某些層面的直覺,更重要的是, 這樣數的架構才會穩定 。 但依然有些問題有待處理,測量長度、面積、重量…,我們雖然訂定了標準單位,但通常測量的結果不會剛好是標準單位的整數倍,而是落在標準單位的兩個倍數之間,所以為了更精確,就把標準單位再等分成 n 段,對次單位重複做同樣動作,我們就能得到長度、面積、重量…的近似值,這也是分數概念的由來,像 5 除以 3 這類「整數除以整數 ( 非 0) 」的結果現在可以表示出來了。 分數就有分數的運算,原來的基本規則可以延續下去嗎?訂定 和 ,符合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嗎? ,發現分數的加法滿足交換律,在此 a 、 b 、 c 、 d 皆為整數,適用整數的交換律,推導分數其他的運算性質過程類似,這裡就省略了 。 書中內容... .........閱讀全文內容 »
科學和宗教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一些讓我敬謝不敏的玄論 7月 25, 2013 我家信仰的宗教(一貫道)、科學、數學都是對我影響不小的事物,宗教形塑了我某些生活習慣和道德價值觀,而在我學習後兩者的過程,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啟發和改變後,我發覺到問題,宗教和科學精神似乎有本質上的衝突,宗教不鼓勵討論、懷疑,常常是一昧灌輸給聽者想法,但科學和數學是很注重懷疑和測試的,對尚未經檢驗的東西會先採取不確定的立場、不隨便相信、認為它們尚待檢驗,這就是矛盾所在,因為它們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對我是很重要的 我開始對一些從小聽到大的說法感到空洞和懷疑,六道輪迴、天堂和地獄、靈魂靈性、前世...,我怎麼知道這些 ?聽別人說、看一些書上這麼寫 ,久而久之就接受有這麼一回事,然而這些東西無法用肉眼和物質儀器檢驗,那這些說法的源頭是怎麼來的?似乎是有些「大徹大悟者、聖人」提出的( 天曉得他們怎麼知道、想到、或觀察到的,還是什麼凡人無法理解的神通 ),這些「潛規則」無形中主宰了我們的人生、還有死後和生前的世界...?! 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想到一個例子,若有人跟你說世界上存在一種人,他的身體(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可以變成火焰、然後又可以從火焰回歸成肉體,你相信嗎?根據歸納法,過去把人或其他哺乳類動物的身體跟火焰放在一起只會得到烤肉,在這神奇的轉換過程裡,我直覺地猜想應該有肉體和火焰同時存在的時刻,那他如何避免自己不變成烤肉的?讓人很難相信存在這樣的人;或根據物理知識吧,火焰是物質燃燒的過程讓周圍的空氣離子化,從氣體變成電漿所造成的顏色和形狀,換句話 說,想從身體變成火焰,就要讓身體變成離子化的空氣,但要從離子化的空氣變成人,前所未聞 上面這段有幾個用意,首先宗教談的東西和它一樣都是「說法」,差別是後者是可由實驗和物理知識去檢驗,而前者不行,物理知識是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片面或某種角度的了解、它的詮釋相當有效,今天我們有了這些知識,知道物質現象裡什麼事情可能、什麼事情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也就不會盲目的相信或被欺騙,上一段這說法大概就沒什麼人會相信吧,因為根據常識和物理知識,但因果輪迴和靈魂靈性...等等卻有不少人信,科學知識在這裡似乎派不上用場, 人應該是受到不停的灌輸而使得這些想法在腦袋根深蒂固 ,要移除它們需要一定程度的懷疑心,還要把這份心用在這些概念上面 這些肉眼和物質儀器無法觀測的「潛規則」,只能用其他「潛規則」解釋,或是根本無法解釋,就是這麼剛好,有些「聖... .........閱讀全文內容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