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3的文章

這一個禮拜對修線代想法的改變

我今天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這禮拜對修線代課想法的變化。這似乎顯現我不理性的一面,或者欠缺計畫性? 起初是抱著「無論怎樣,都是修定了的心態」,加簽單早早印好,第一堂課就給老師簽了交出去 但當我聽系辦說這門課不能抵作選修時,開始猶豫要不要修,還是旁聽就好?為什麼會這樣?來比較一下前後的想法 前 簡單說,因為覺得之前在系上開的線代沒學到什麼東西,偏重計算,理論部份很鬆散,而線代在統計、資工都有大量使用,值得把它念好 後 其實已經自修了一陣子,不會沒動力念,修課會有壓力,使自己更不輕易鬆懈,但就要應付考試、做些規定的習題...等等,覺得這有時候滿多餘的,自己是會主動念的人,被強迫要準備考試、做習題,就缺乏了些讀書的彈性,書中有些選修的節我認為是可以跳過的,自己非常可能不會用到,但老師可能覺得需要講,我就得花時間在那些上面了 比較完前後想法,我覺得會有這樣變化的原因是因為意識到「時間寶貴+自己以前修的學分數太少」,才會有這種考量,現在還能再修些畢業不會承認的學分嗎?我知道,修完那些規定的學分不見得對自己的能力或未來有什麼幫助,但是去修那些自己想修的學分,也得考慮到修課規定和畢業規定,不然到時還是會有一些麻煩,我的勇氣還沒到敢豁出去一切不管,學歷這張紙我還沒那個能耐可以不要,但目前我至少可以讓這個過程和動機純粹一些 啊,離散數學跟線性代數衝堂了,雖然我自忖線代我自己讀的通,偶而有問題再問就可以,可是還是修吧

修課和修線代

最近常跟朋友聊到修課和未來規劃的一些事情,也剛好趁現在剛開學沒多久,整理一下想法 我因為在前一個學校的經驗,來成大時就抱定先試清楚水溫,再考慮要不要多修學分,以免死的很慘,後來發現這裡硬課密度低,倒是鬆散﹑沒組織系統的課不少,像是大一的統計學我覺得完全沒必要,到後來一堆只是背公式應付考試的內容,反而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內容應該多注重些,呃…,有點離題,這等之後再寫,我對這方面有很多不吐不快的想法 但我太晚才採取行動,大一升大二聽說數統是門硬課,二上只修16,這學期才開始多,想修一些數學系和資工系的學分,目前還不確定以後的走向,想摸索嘗試自己對幾個科目的感覺怎樣,但又擔心火力不夠集中,到時連個專長都沒建立起來,變成四不像 之前說過,我想在大學裡培養自己(數學)理論的基礎和實務解決問題的能力(程式功力),我沒有通盤明確的計畫,現在就只是打算線代先讀紮實,對統計或資工都很有用,另一方面,Friedberg這本線代滿偏重理論,對訓練邏輯也挺有幫助,這是學習數學理論的部份 但學程式我幾乎沒什麼進度,也不清楚要怎麼自學比較好,我認為其實只要腦袋清楚,數學是很容易自修的,挑本好的﹑適合自己水平的教科書直接讀就可以了,但程式?也許是我沒真正埋頭進去學,抓不到竅門,可能還是去修課比較好,之前老師推薦我可以去修看看演算法,我得研究看看 不確定我這樣的想法對不對,若我鎖定資工的某子領域學習,憑著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訓練培養起來的一定程度邏輯能力,有多少機會贏過資工系出身的?有讀資工的可剖析嗎?

飛輪加速─「使自己因興趣、求知慾而努力」的程度加強

前幾天我跟家人去爬山,聊到我兩個科目成績低空飛過的事情,我的立場很簡單,那兩個科目我本來就是打算應付過而已,因為那跟我想朝的方向:(數學)理論基礎+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程式功力,不直接相關,不值得投入什麼精神在上面,若是我未來因此受到什麼影響(例如:想推甄研究所用),那也是我自做自受 我爸質疑的點是: 1.萬一我沒過怎辦?又要多花時間重修,為什麼要冒這個險呢? 2.那兩科是必修課,我爸似乎因此更為在意,雖然他最在意的是「我對未來的計劃性和出路」,成績相對次要,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3.不過他好像還認為,作為學生,我為什麼不多花時間在「會打成績、分數」的事情上呢? 考量為了弄成績,我得耗費什麼成本在上面,不怎麼值得,讓我細細道來 我用一個比喻:我的飛輪已經在轉動了─「那個基於興趣或求知慾而學習的飛輪」,我該做的事情是讓它繼續轉動,並且加速,投入心思到那些無謂的科目上,只會使這個飛輪的速度慢下來,要再加速又得費力 我之前有講過關於學習動機的一些經驗和事情,自信或學習動力建立在「考試分數、贏過別人、師長期望」上,當到了某個環境無法再取得時,動力就會被嚴重削弱,有些人或許這麼維持不是問題,但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再這樣下去,所以才會從那時候變到現在這樣 「半調子的努力」才是會使我失敗的關鍵因素 有些人是基於考試、贏過別人、師長期望而努力,有的是像士修學長那樣純粹因為覺得有趣而讀書,而且還是興趣帶動努力的程度很強烈的那種。我覺得自己正處於一種過渡期,不屬於第一類,但興趣帶動努力的程度還遠不如像士修學長那種人,用我前面飛輪的比喻,就是我轉速還不夠快,而我現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的同時,使飛輪加速 回想我國小時,會一直想去圖書館借課外書,而且看書或學東西不容易覺得倦怠,這裡倦怠不是累的意思,而是不想看書或學習的感覺,這大概就是目前的我想「恢復」的狀態吧,說恢復,是因為曾經擁有過 其實考試壓力也是可以使人不倦怠,但是當壓力一消失時,很多人的學習動力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雖然在壓力消失當下沒多久還具備某方面的能力,但這時候他們已經完全不想學習或做事,若考試壓力繼續不存在,且沒其他動力來源,那久而久之這項能力可能就會退步,甚至消失殆盡(例如背下來的東西忘光),這是我認為學習動機依賴考試分數的另一個副作用,尤其是長期服用者似乎越明顯? 我爸質疑時有個面向他完全沒想到,就是當...

我對自己未來缺乏計劃性

我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計劃性,這裡「計劃性」指的是,例如:認為某職業行業較有前景,選擇相關科系就讀、努力使自己達到進入該職業的門檻 到目前為止,我常常都是憑著感覺好惡、短期誘因或壓力,來選擇、決定要不要做某件事 考大學選系,大概是我「較獨立地」對自己人生做出的第一個重要選擇,雖然第一次剛開始沒多久就極不順遂,不過它作為了我讀書心態改變的起點 而後來到了這裡,諷刺的是,我現在反而嚮往之前的環境:有為數不少的geek,nerd、討論風氣…,近兩年來我才發現討論的樂趣和好處,可是這裡目前的機會似乎不多 我在第一次時實力不足,認為自己無法通過考驗而退場,沒享受到多少當時環境、風氣的好處,後來我才發掘出自己有某方面的一些特性,實力也提昇一定程度後,察覺之前的環境似乎就是培養這些特性(geek特質?)、能力(數學、程式?)的最好,但那時我已在這裡了 我在上學期某次看到朋友的動態後,聯想到可朝一個方向努力:培養(數學)理論的基礎+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程式功力,雖然這還是很籠統,不過至少勝過完全沒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