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2的文章

關於自己為什麼習慣慢跑的一些思考

圖片
說到每天跑步,有人會感到佩服。有時候有人會說我「意志好堅強」。能被人誇獎當然高興。總比被貶低要好得多。不過我想,任何事情都應該不只是意志堅強就能辦到的。世間並沒這麼單純。老實說,我甚至覺得每天持續跑步和意志強弱,好像沒什麼關聯。我能這樣持續跑步二十多年,畢竟是因為個性適合跑步。 至少因為「不太痛苦」。人這種東西,生來似乎就是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持續下去,不喜歡的事情就無法持續。其中可能和意志之類的,稍微有一點關係。不過不管意志多堅強的人﹑多好勝的人,不喜歡的事情終究沒辦法長久持續。還有就算做到了,對身體應該反而有害。—《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我也想過類似問題,一年多了,我一直每隔幾天就去跑步的動機是什麼?(去年暑假除外,當時左膝跑沒多久就會莫名的疼痛,因此那兩三月沒什麼跑步)我是如何持續的?記得一開始的想法只是覺得身體很虛弱,需要運動﹑鍛鍊,當時休學中,沒人可以一起打球,想到一個人就可以從事的運動有:慢跑﹑游泳﹑健行,獨自一人去游泳很無聊,進游泳池又要錢;健行的運動量是三者中最小的,但對這時候的我可能還滿適合的,所以就採取健行﹑慢跑隔天交替,雖然這同樣是自己一個人,但大概是因為比較熟悉過程中的感覺吧,高中時跑過6次8.9k,我不會排斥那種經驗,甚至對跑後體力的增進感到有些高興,於是就這樣開始跑了。 這是初始動機,不過好像還是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可以持續一年多這樣做,回想我每次去慢跑前到底在想什麼,好像是「啊,時候到了,該去跑步(或運動)了。」之類 的;如果天氣糟糕還是其他原因無法跑,會覺得「糟糕,這樣得延期,嘖嘖…,真麻煩。」我好像幾乎沒有遇過倦怠狀況,就是有不想去跑步的想法,「今天心情不好,不太想去跑步。」這類想法很少發生,從那時候到目前為止,每隔幾天去跑步或運動一次對我似乎是很自然的,偶而超過五六天以上沒去的話,我就覺得自己體力變弱﹑代謝變慢,思緒也受到一點影響,這個「若不去跑就會有負面感受」可能是驅使我的動機之一。 我認同作者講的,任何事情都應該不只是意志堅強就能辦到的,至少我跑步不會覺得太痛苦,還能感受到一些滿足,也許對某些人來說,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在那裡跑那麼久實在很無聊﹑跑完腳很痛﹑喘的要命…;又或者,對這種「競爭較不激烈」的運動不感興趣,慢跑無法帶給他們在團隊裡的那種感覺…。所以他們對慢跑很自然地不怎麼會接觸,更遑論對它產生出某種堅...

從想著贏過別人到追尋狂熱

在學校裡有一種人,靠著成績上贏過別人來建立自己的信心和驕傲,對他們而言讀書為什麼重要,是為了成績和名次贏過別人,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好處,同學、老師、親朋好友的關注目光、可以申請獎學金 … ,靠這樣方式來證明自己。 我過去也是這種人,但我自認為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從高中開始,我的考試名次很少到前三名過,說實話,我沒拚全力去爭取成績、名次,拿不到也算相當正常,在目前這樣算分數的規則下,要拿名次就得各科都有一定的分數才行,因為是「各科平均」,在一個科目表現突出是多少有點幫助,但不大,到大學依然如此。 但有些事在改變,以前我相當注重成績,對於攸關分數的考試不敢放過。但我現在對於不太感興趣的科目幾乎不想碰,逼不得已必修的,我會想應付過就算了,但是對於覺得相對比較有趣、想嘗試的東西,例如:數學,我會盡量做的更好一些,花時間查資料、上課、想,從中獲得樂趣,這是我過去不常體會到的,而現在做的這些事就算對成績沒什麼直接幫助,我也不覺得有什麼明顯的壞處。 對於一開始提到的那種人,大部分,我沒有任何情緒或批評,但是極端一點的,我自己過去可能也有點這種傾向,那就是自滿。 在一個小圈圈贏過其他所有人,就變得志得意滿、不求更大的進步,然後繼續以贏過其他所有人為樂和維持自己的信心,至少我覺得是非常可悲的。 以前在個小池塘自己好像算大隻的,到了大海後才發現比自己大的多的是。那時候到清大時有種眼界一開的感覺,碰到的很多人都比自己厲害,好像到了「新世界」─在那裡被電的意思,當初心態和價值觀還沒改變,以往建立信心的基石不再支持著,我的自信分解潰散了,那陣子我感受到某種過去未曾體會過的痛苦,大概是我距離精神病最接近的時候了。 如果不是現在的課程內容還有適量的數學,我真的找不到自己讀書的理由和動力。 我在這段時間內也釐清了一件事,我對數學的興趣是相對於其他科目而言的,如果讓我從所有科系裡重挑一個,我還是會挑個跟數學有關的,但應該不會是數學系,因為當絕大多數的課都是數學理論課的時候我又受不了了,最好一學期有兩三門數學課,其他是我感興趣的其他領域的東西,但目前為止台灣好像沒有這種科系可以讓我這樣玩的。 我一開始讀數學的動機可能是因為這是我稍微拿手一點的,比較有機會贏過別人的,但也沒說很行,記得我高一有一次拿《徐氏數學》在想,想了一小時多連一題也解不出來,自己覺得很難過,...

關於閱讀,一小點總結

圖片
我對這學期選到的英文課有一點不滿意,跟一年級遇到的吳少方老師比,這個老師的教學情況較不如我的預期。 就先針對閱讀吧,已經有很多可以講的,吳老師他在一開始指導我們閱讀的原則,到目前為止一直非常實用,別以為讀到大學這些基本又重要的閱讀功夫人人都有了,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的, 不曉得有幾成的大學生只具備基礎閱讀的能力 ( 認的字夠多了,讀大部分文章不太有生字的問題,但理解分析的能力尚不足 ) ,讀些輕鬆點的,也許大眾小說還行,但論理的文章對他們可能就顯得滯澀,需要閱讀能力的補強;而 事實上,經過某些特定的訓練,幾乎每個人都能表現的一樣好。 上一段引用一些《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宣稱的內容 ( 沒有依照原文,我表達大意 ) ,我相信那是真的,問題在於「特定的訓練」,不過這裡先提出另外一個明顯的問題:「為什麼都讀到大學了,閱讀能力卻沒達到應有的程度?」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無力對其提出什麼深刻的見解,老掉牙的話,這應該跟「我們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做什麼事情、如何讀書、怎麼想問題」有關,想要治病,就得從病因下手。 「不要期望做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