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3的文章

關於時間管理、時間運用的一個迷思?

我受到電腦玩物的某篇文章影響(詳細哪篇我已經忘了),認同讀書(或工作)的質和效率雖然不能用讀書(或工作)的時間長短來衡量,但至少可以作為進度的一種指標,如果很久沒讀書或讀書時間過少,那肯定是沒什麼進度,提醒自己要多花一些心力在上面了 可是我不知不覺好像陷入一種迷思,就是每天讀書時數至少要多少,我突然覺得這很奇怪,重點不是在進度嗎?怎麼會變成時數了哩? 用MMORPG比較功利的角度來比喻的話,你在副本越久不代表你推掉的王越多,重點是多快推掉一隻王、推掉的王的數目和dps,而不是在副本泡多久,當然了,dps不是一切,dps越高也不代表推掉的王的數目就會比較多或比較快,但它至少跟推王的相關性比較大,比起「待在副本的時間」是有效多的指標了 dps─讀書專心程度 待在副本的時間─讀書的時間(或坐在書桌前的時間)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讀書專心程度沒有像遊戲的傷害輸出那樣有數據統計,而且書的內容各章節的難度也不一定容易區分,我原本是想說我應該改成:把書的內容劃分成一些段落,每段難度不會差太多,然後分成一天天來讀,一天內用越少的時間拚掉越好─dps高、推王速度和推王數,視情況若許可就繼續拚或少拚一些 很不好意思,我還不是那種對學問極度熱忱的人,不然也不會談這種東西了,真正極度熱忱或是有天份的人輕鬆就可以對特定目標進入專注狀態、甚至心流,輕鬆打爆發、吃掉一般人很難吃或吃不掉的進度,舉例來說,我聽說某個學長他讀書並不一定要在書桌前,無論是在吃飯、逛書店、走路...的時候他都在思考問題,這技能讓我有點羨慕,我的「記憶體空間」不大,沒辦法直接在腦海做太多的計算、推導,要我邊走路邊思考問題不是不行,只是我會有點容易分心,這可能跟我的記憶體容量有點關係 要是我有辦法每天做到像之前去參加AIME或考線代期末考那樣連續的極度專注,就算一天只有讀三、四個小時,也夠本了,就像某強者說:讀多久不是重點,你可以在極度專心的情況下持續多久才是,不然坐在那裡也沒什麼用 前幾段說「MMORPG比較功利的角度...」,因為MMORPG並不是只有推副本、推王和dps而已,如果只有這樣那也沒什麼意思

生活中讓人期待的事物

打這篇文的動機是昨晚跟朋友討論回家日期,好久沒跟他在家鄉碰面,有點期待,想想突然發現自己很久沒有這種期待的心情了,也不禁聯想到以前高中玩wow的那一陣子,平日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週末打wow、或者哪時候晚上有機會可以偷玩到wow(因為一到四的晚上,我跟爸媽默契的潛規則就是不用電腦,只讀書,有時候他們都不在我就會偷玩一下XD),禮拜五下課後是我心情到達顛峰的時刻吧,因為知道等下我就又可以在另一個世界扮演另一個角色冒險了,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覺得, 生活中能像這樣有些讓人期待的事物,而且還能定期滿足,真的是一種幸福 ,我雖然會期待週末的上線,但這份心情不會影響到我讀書,也不會有藍色星期一這種問題,該弄的還是會弄好,玩的時候就痛快玩,有些人說在受到一定的束縛下才會體會自由有多美好,也許真的有這一回事吧 相對那時,現在的生活相對索然無趣多了,啊就上課、讀書、慢跑、看影片、偶而去找朋友...,大概只有回家和去找朋友會讓我比較期待了,「就沒什麼好玩的東西了嗎?」我常常這樣自問,「啊~真無聊啊」則是心裡另一個次頻繁出現的句子

我最近在想什麼&最近在做什麼

這篇文章算是對最近的一點回顧,也順便寫給我爸媽看的,因為有的事情很難在短短幾分鐘的電話時間內講清楚,然後這些事情又非常重要,非得好好說不可 我媽質疑我的一些點 其實想朝資工去的念頭不是最近突然冒出來的,在今年寒假前後或更早就有了,只是一直到這個暑假才開始學c++、這學期才 跑去資工系修課(讓我爸媽不能理解的是我把系上必修課退掉這件事),那為什麼我學程式語言和資工的東西呢?這就是最難講的一點,我媽質疑我這樣不就又重新開始了嗎? 這兩年不就又白學了嗎? 下次遇到困難是不是又要(用轉換跑道)來逃避了?你能畢業嗎?那你之前跑來統計的初衷是什麼?你當初怎麼不去念數學系? 讀統計系的初衷 有點害怕回理學院(繁重課業+普物),重考想選一個不會讀到物理和化學,但跟數學相關的科系,在事先調查不足和考慮不周的情況下來到這裡,第一年讀起來跟預期的沒有差太遠,除了因應管理學院而開的經濟學、後來都只能靠背應付考試的統計學、教的鳥鳥的計概,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兩門還算我心目中的「數學課」,只是理論就沒談的深入;大二時有了兩門因應統計系屬於管院而開的兩門必修課:會計學和管理學,另外兩門是數理統計和程式設計,學統計基礎理論和統計界常用的語言R,這時回想,那學期完全是靠後兩科撐下去的,會計學和管理學?嘖嘖…明顯不是目前的我想學的東西,應付的痛苦和不愉快不在話下;二下沒了管理學,多了抽樣調查和迴歸分析,我感覺有點不太對頭,這兩科都是談應用方法的科目,著重在用,原理不怎麼講,跟我心目中的數學課(定義、定理、循序漸進的解釋、證明)相差甚遠,我這學期修了數學系的線性代數一,是我花最多時間、讀的最認真的科目了,花在其他科目的時間全部加起來也遠遠不如花在線代的時間,看了app記錄,大概有快150小時吧,相形之下,我之前比較認真的數統在這學期讀的時間也少很多了 從另一層面來看我的學習狀況,就是討論的夥伴和討論風氣,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到這兩點,我認為它們對我學習動力很重要,我來到統計系,說真的剛開始上課沒多久,我就覺得這裡的氣氛跟我的質不合,怎麼說呢…,異常聒噪,感受不出對學問的追求、討論,流漏出興趣或熱忱,充滿吃喝玩樂的氣氛,不過還是有遇到幾個聊的比較投緣的同學,一個對學數學還算有心、一個是電腦硬體狂熱玩家(這麼稱呼他應該不為過XD),可是前者轉系了,後者大一後就休學了,好像沒回來,同系的...

「興趣」這個字眼

通常,在一些活動上或是初認識人的場合會有自我介紹,而自我介紹常會講到個人興趣,這個問題我總覺得有點難回答,或是難講出讓我自己滿意的回答 興趣是常會主動去做的事情?吃飯是正常人總會主動去做的,但說吃飯是興趣,感覺就是不太對,慢跑是不是我的興趣?我常主動去慢跑,沒有其他人還是外來壓力強迫我去做,但我認為慢跑不是我的興趣,它比較像是吃飯,一種需求,根據經驗,一個禮拜沒運動我就會有體力好像變差的感覺,透過慢跑讓身體維持在良好狀態,跟肚子餓了要吃東西以供給身體能量類似 另外,興趣似乎常跟消遣混淆?興趣是人喜歡做的事情(這大概是最普遍的定義)?但我不覺得大部分的人打電動、看漫畫、看電視、看小說…是興趣,因為玩爽、看爽完就算了,那基於好玩的心態在打球或做其他任何事情,這活動算不算興趣?依照一樣的原則來看,「玩完就算了」,那這些活動應該算不上興趣?我傾向叫它們「消遣」 話說回來,區別這兩字有什麼重要或討論的必要?純粹是想把事情說清楚,大概是因為我對這些字眼比較龜毛吧,那如果上述打電動、看電視、看小說,有人玩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例如前所未見的玩法攻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例如跟劇情內容相關的獨特個人見解),這樣又如何呢?好像比較專業、比一般人投入更多,還有一些額外「成果」,不只是「玩爽、看爽」,可是有人書沒讀、沒工作、宅家裡打電動,他自稱興趣是打電動,如果是這樣的人找出、想出高人一等的遊戲玩法,你會認同他自稱的興趣嗎?旁人給的形容多半會是這個人玩物喪志、頹廢之類的吧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在使用興趣這個字眼上,對我而言的一個癥結點,跟其他許多討論一樣,就在於參與討論或聊天的人對一件事、一個句子、一個詞的理解不同,當彼此認知上有誤差或誤解時,後果或危害可能大可能小,小的也許只是不懂對方想表達的真正意思,但大的…,例如正義、公平、自由、道德…這些字,很常在社運場合、政治發言、社論、新聞看到,一旦被誤用、濫用、誤解、曲解…,結果可能是政策轉彎、或是樹立族群對立之類的,會影響不少人的命運 而興趣這個字眼在雙方對它認知有落差的時候,造成的結果應該不至於像上面那樣嚴重吧?我不禁想到在一些勵志書、財金商管書籍、升學求職資訊上常看到談「興趣」,最常見的無非是鼓勵讀者朝自己的興趣走,這可能有一些作用: 1.沒有任何影響 2.以我的用詞標準來說是消遣,對一些人來說他們覺得...

刺激,東山再起

有時候,狠狠把一個人擊倒、挫挫他的銳氣,讓他(深深)體會自己的不足或者為此感到悔恨,想去彌補,但又不至於到信心完全崩潰,讓他「感覺」還保有一些希望、東山再起的可能(這點很重要),是不是讓人成長的一種好方式呢? 但自我感覺有希望,跟現實是不是還有轉寰餘地可能是兩回事,不然怎麼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老大徒傷悲 要是剛好受到刺激的時刻還夠早的話,那就好玩了… 會想到這些是因為昨天我嘗試解決一個有點超出目前能力的程式問題,我很謹慎的分析、拆解,轉成程式碼,本以為可以完美的一次解決(編譯過+正確執行),結果一編譯下去是一堆error,光是解syntax error就花了二十多分鐘,麻煩的還在後頭的logic error,其中一隻神奇的蟲就卡我半小時,我最後沒解決這問題,有點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我想這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嗎?也許不是,可是作為刺激學習動力來說,卻是個不錯的方法 喔,還有就是自己明明是一個聰明才智很普通的人,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骨子裡好像有股傲氣,國中的時候受一個數學老師的教誨,讓這氣較平息,讓我心思可以很純粹的衝 之前那樣同時自貶自抑又自傲的心態真的很奇怪,有時候會想自己算哪根蔥?有時候又會覺得別人是垃圾,這情緒對自己沒什麼好處,可是一起來又莫名的有點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