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2的文章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這是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想法,可能跟看了 總幹事 、 綠角 的部落格有些關係吧,一些財經雜誌圖的是自己的利益、基金公司的利益,寫出的某些文章根本對投資人沒任何幫助,反而還灌輸些錯誤的觀念,例如:頻繁進出、主動出擊,頻繁進出這個動作有某個人是確定會獲利的:證券商,當投資者交易次數越多,它可收到的手續費越多,投資人的本金卻不斷被侵蝕;綠角一直宣揚的ETF,收的手續費只有0.x%,反觀一些經理人主動操盤的基金,手續費動輒2、3%,別小看這個數字,複利的力量作用長期下來可是差距很大呢,而且手續費%往往也是基金績效的強力反指標,手續費收越多,績效普遍越差,因為投資人的本金一開始就被拿走一些了嘛。 上面那一小段可簡短作為為什麼我覺得一些財經媒體、雜誌沒有看的價值的理由,那商管雜誌呢?常常提到一些成功的企業、執行長、經理人...的經歷、事蹟,拿「成功人士」為例來說明為什麼成功的道理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今天在看了這篇 [好文分享]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幾個人生建議 、 存活者偏差與騙術 後,我終於釐清我骨子裡覺得什麼東西不對勁的原因了,而且這概念其實我也聽過了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還有 是的,這就是存活者偏差,我正在告訴你的,就是走上這一條路不見得能夠跟人一樣擁有高度成就。對世間的人來說,我目前是個敗者,所以我的意見顯然沒有 XDite 講的來得有力道,不是嗎?而實際上,跟我一樣虛度好幾年...

我的職涯思索─為什麼我不想當公務員(一)

我認為有三點是讓我不想當公務員的原因: 前景堪憂 不喜歡工作內容、不適合我? 錄取率低,準備考試麻煩 先談前景堪憂吧,我認為做這個工作未來的待遇可能會變差、變得沒目前的好, 這是相當主觀的、我承認 ,是根據最近的新聞﹑一些文章﹑其他國家政府的作法,猜想之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之間很可能會有謬誤,也許某些關鍵的資訊我沒蒐集到,或是判斷解讀錯誤,不過無論如何,我想對我而言,寫這篇文章最大的意義是刺激自己搜集資訊﹑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一些事情。 前陣子軍公教退撫基金問題吵的很火熱,背後更深層的原因無非是國家財政問題,負債過多、入不敷出,典型解法就是節流,很自然地會動到人事費,看看那些 國家財政瀕臨破產的歐豬四國中的希臘、西班牙 ,政府為了節約支出,都砍到公務員的薪資、福利了( 雖然他們的公務員之前可能的確過太爽 ),假如台灣財政未來真的惡化到一個程度,我認為不得已也是會刪減。 公家飯碗究竟是鐵打的?還是紙糊的? ,提到退撫基金運作方式為雇主(政府)和受僱者(公務人員)固定繳納一筆費用,然後試圖以每年達到一定的投資績效,讓錢越滾越大,用投資的利潤來支付退休金,生生不息,更詳細的運作方式可見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分析 這一系列文章,但支出近年有增加趨勢,近十幾年來的年平均收益率卻只有個位數2~3%, 在目前的條件下 ,退撫基金 極可能會出問題 ─在未來十幾年內侵蝕本金、破產,到時候是要拿新進人員交的錢付給退休人員嗎?但是,我昨天看到 有話好說─污衊抹黑軍公教 ,讓我思考更多,若是調整變數和條件的話,就可能改變結果了不是嗎?而且 凡是預測、估計,必有不確定性,牽涉到人的活動更尤其如此 。 假如未來改變成不管50、60歲退休,一律65歲才能領退休金,那就能減緩基金支出,運作上可能就不會這麼搖搖欲墜,或者提昇繳納費率﹑降低所得替代率 (退休領的錢佔在職薪水%),也可使情況不那麼嚴峻,又或者,執政黨迫於選票壓力,做出某某決策,這些都是會影響結果的變數,或許不會如預測的那麼慘,當 然,也可能更糟糕。 不過對於政府的效率我實在沒什麼信心, 這有可能又是某種謬誤的根源 ,受到媒體﹑文章觀點的影響,而對政府持悲觀看法,可是近來我覺得,與其期望政府﹑學校、別人…來幫我們解決問題,還不如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部份吧。 以下有些題外了,我對於一些人「我的福利﹑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