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一些商管或財經雜誌的內容沒有價值
這是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想法,可能跟看了 總幹事 、 綠角 的部落格有些關係吧,一些財經雜誌圖的是自己的利益、基金公司的利益,寫出的某些文章根本對投資人沒任何幫助,反而還灌輸些錯誤的觀念,例如:頻繁進出、主動出擊,頻繁進出這個動作有某個人是確定會獲利的:證券商,當投資者交易次數越多,它可收到的手續費越多,投資人的本金卻不斷被侵蝕;綠角一直宣揚的ETF,收的手續費只有0.x%,反觀一些經理人主動操盤的基金,手續費動輒2、3%,別小看這個數字,複利的力量作用長期下來可是差距很大呢,而且手續費%往往也是基金績效的強力反指標,手續費收越多,績效普遍越差,因為投資人的本金一開始就被拿走一些了嘛。 上面那一小段可簡短作為為什麼我覺得一些財經媒體、雜誌沒有看的價值的理由,那商管雜誌呢?常常提到一些成功的企業、執行長、經理人...的經歷、事蹟,拿「成功人士」為例來說明為什麼成功的道理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今天在看了這篇 [好文分享]給尚未大學畢業的朋友幾個人生建議 、 存活者偏差與騙術 後,我終於釐清我骨子裡覺得什麼東西不對勁的原因了,而且這概念其實我也聽過了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還有 是的,這就是存活者偏差,我正在告訴你的,就是走上這一條路不見得能夠跟人一樣擁有高度成就。對世間的人來說,我目前是個敗者,所以我的意見顯然沒有 XDite 講的來得有力道,不是嗎?而實際上,跟我一樣虛度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