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1的文章

股市新手不能做和該做的事

我算是個股市新手,由我來說這件事似乎沒什麼說服力,這種事好像該由老手來講才對,但我想,發表一些想法和意見,也順便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機會,應該是個不錯的嘗試,況且寫部落格記錄這一路上的心得,以後回頭看也都能有收穫,所以我決定寫它。 我現在身分是個準大學生 ( 重考的,慢人一年 ) ,自認對股票我起步有點晚,但還不算太晚,以前我無視財金方面的東西,半年前看了《富爸爸窮爸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才開始對這方面感興趣想了解,對我而言,這兩本書是很具啟發性的起點,財務自由是個很有意思的目標,不過需要非常多實際的行動來達成,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明智、適當的理財和投資,我想,最常見的投資就是股票啦,於是我就朝這個方向前進。 因為我還只是個學生,沒多少錢,又未滿 20 歲,不能自己去辦帳戶,懂的也太少, 所以我必須先「投資自己」 ,一切等把基本功打好再說,盡可能增加對股市、股票的了解,我的個性和特質是怎樣,找出自己的型和適合的方法,還要具有判斷機會的能力,至少要到這時候,我才能買股票。 我標題沒下錯,把不能做的事情擺前面,是因為它比該做的事重要太多,不做不能做的事,至少在股海就能生存下去,不會被兇猛的鯊魚、無情的大浪給吞噬,那什麼事不能做?很簡單,從反面想,就是怎樣會讓人在股市死掉 ( 大賠錢、永不翻身 ) ,這可以根據別人的經驗或自身去實際經歷,很明顯的,從別人的失敗記取教訓是較明智的,因為對大部分散戶而言,很有可能一但失敗就無東山再起之日,換句話說,就是 沒有籌碼根本玩不了這場遊戲,更遑論贏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如此注意不能做的事。 就我的認知和觀察,有一件事絕對不能做:聽別人或媒體的建議買賣股票。 通常犯了這個錯的人下場都不太好,而這也是新手最常犯的毛病,可能因為自身經驗不足,所以去相信所謂「專業人士」建議、或被報章媒體洗腦洗的團團轉,腦袋裡沒有任何概念,充斥著錯誤、零碎的資訊,這一切只能說非常危險!自己的錢只有自己能負責,這是每個進入股市的人都要有的覺悟, 別人對你的錢都沒有任何義務 ,你賺錢不會分給他們,你賠錢他們不會幫你賠,早早有這樣的認知,也才能提升自己的投資水準。 那新手該做什麼事呢? 我後來發現,看報章雜誌其實對提升投資水準不大有幫助,閱讀書本和部落格來學習才是王道,從閱讀中,慢慢摸索方向、自己可能較適合的投資風格、方法…等等,絕對沒有一招打遍...

一個休學重考生的探索─上開放課程、股票、閱讀、培養實力

休學到現在已經半年多,我想藉這篇文章好好回顧這段時期的經歷和轉變。 去年十一月休學,是因為實在是念不下這個書,擔心成績,也覺得這樣念下去沒什麼意義,和家人周旋很久,他們尊重我的決定,讓我休學重考,我是抱著離開的心走的,就是我想我絕對不會再回到這裡,回家後開始準備學測,真的很悶,都是一些讀過的東西,還好有等當兵的朋友一起讀書一陣子,不然全程這樣一個人撐,真的很難熬,這才發現我過去讀書其實還滿依賴夥伴的,那種一起奮鬥的感覺很好,不過我確實不比前年準備時認真,有時候都會用筆電打文章、或玩遊戲,成績比前一次退步也不是沒原因的吧。 學測考完還沒結束,又是一段漫長的旅程,申請學校、準備資料、面試 ... ,因為今年難度普遍降低、分數拉高的情況下,我相較不利,我這次申請校系的原則是: 最好是綜合型大學、財金經濟相關科系。最後申請上了統計系,現在我有點慶幸當初沒上財金系,最近我了解財金系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內容後,我發現自己性質不適合,而且有的工作在我看來是黑心事業,我根本做不下去,還是選擇與數學相關應用的統計較實在,又是自己稍微較優勢的地方。 四月初我開始上微積分開放式課程,想說這我早晚得學,還是現在利用時間先學吧,不知不覺到現在,我已經上到下學期的多變數函數了,早先「我對財務自由的嚮往」也轉移成「增加對股票的認識」,有了較具體的目標,行動起來也比較不會茫然了,摸索過程中犯下一些事後看來愚蠢的錯總是難免,有誰又能一開始就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呢? 我想增加對股票的了解,一開始也是不知怎麼著手,沒有任何指引,不過我想我真的很幸運,在書展買了《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算是不錯的入門經典書,介紹柯老的生平投資事蹟和概念,但我當時還是個金融文盲,專有名詞造成的閱讀障礙不小,像是多頭、空頭、牛市、熊市、做多、 放空 ... 等等一堆名詞,後來看多了,又搭配《第一次買股票就上手》的解釋,慢慢搞懂,我沒把這本書讀完,但我掌握了大致的精神,從總體經濟、財報著手,至於那些明牌、老師、理專 ... 是碰不得的,我不知道判斷選股的手法有無優劣之分,我只是先找出一個方向,我覺得還合理的去走,網路上有很多資訊, 財經雜誌、報紙也有一堆,但其實真正重要的可能不到 10% ,誤導性卻搞不好占 70% 以上,所以還是看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此篩選出好書的方式就很重要了,有一些佛心來的財經部落客就有推薦書...

淺談讀書與效率

今天下午跟朋友聊天,說到讀書方法,怎麼樣才能有效率?對我而言,目標是在課堂上就學會大部分的內容,回家把習題做完就讀完書了,聽起來這是理想境界,好像只有天才能辦到,我想說的是,用對方法、想對東西,至少能輕鬆不少。 提升效率的意義,能從兩個角度看:在更短的時間能把同樣的內容吸收消化完畢,或是同樣時間內學好更多東西。 追求讀書效率,不是只為了縮短讀書時間,以做其他事情,它本身就是一種追求成就的表現,這麼說好了,對大部分大學生而言,讀書是學生重要的一部分,書讀的好,或許某種程度代表天分、思考能力、或方法較佳,而產生的結果,我這裡的討論的範疇不以考試成績做準則,單純針對提升自我能力做討論,能力是長久的,任何分數都是一時的, 因為一個人的考試分數可能大起大落,但實際能力絕對只能慢慢成長 ,所以目標是什麼就很重要了,大部分的人是把目標放在提升考試分數上, 所以最後得到的就是「『應對特定考試』的讀書方法」 ;有些人把目標放在提升思考能力、訓練思維上,他們有的也許考試分數並不突出,但最後獲得的是「帶著走的能力」,無論到哪裡都派得上用場。 目標一旦不同,就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比起應付考試的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學好一門科目比較實在,把學科的精神掌握到,分數也不會太難看才是,回想起去年,自己的態度和方法都還在極拙劣的狀態下,東西學不好不是沒理由的,經過一段時期的「矯正」,才開始慢慢進入正途,雖然我已經休學了,但學習可沒隨著中止,以數學來說,目前大一的內容,還不至於抽象到難以理解的程度,我聽微積分教授常講的三個對數學應有的態度: 定義定理是數學的根本 ( 必記 ) 、從所求想起、根據定義定理來推導。 說數學不用背東西的人,一定是不夠了解數學,因為定義定理就是數學的規則、約定,所作所為都不能違背約定,而且要根據他們來做推導、計算,就像玩遊戲一樣,遊戲都有規則,不知道、不熟悉規則的人一定玩不好這個遊戲,一下子就 GAME OVER 了。 當正確的原則抓住之後,效率就會無形的提高,這是一種根本性的改變,因為你想東西的模式和態度跟以前不一樣了,而不是著眼於一個章節花多少時間看完,能不能更快一點這樣的角度看待效率,技術層次帶來的改變有限,一定要觀察、記錄自己平常的想法和習慣,從中著手,我認為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不只教育應該不一樣,學習也是!

昨天晚上殺到宜蘭誠品,本來想找本精彩小說帶回家,度過這漫漫長夜,到奇幻小說和推理小說區,卻都沒找到比較合胃口的,好久沒感受到那種閱讀的興奮了,被書的內容吸引,會一直想讀下去的那種感覺,之前看到《龍紋身的女孩》似乎風評不錯,我也有翻了一下,以前的我滿愛看這類小說的,但是現在的我看不下去,不曉得為什麼,到底有什麼書可以吸引我一直讀下去的呢? 後來漫步到科普書櫃,大約算起來,放的書不到兩百本吧,裡頭我比較感興趣的《數學是什麼》,分上下兩本,不過一本有點小貴,打折起來也要三百左右,而且今天來的目的主要是找休閒書的,它比較適合用來研讀而不是消遣,改天再入手好了,對學數學的我應該滿有啟發性,我後來有仔細注意一下,其實當時書店內還滿多人的,但過了那麼久,就是沒人到科普書櫃那裡翻書 @@” ,有點小感嘆。 不知不覺已經九點了,想趕快決定買哪本書回家享受,我想起之前注意滿久的一本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合夥人出的書,我找到了它,沒想到還滿厚的 @@ ,大約翻了內容在說些什麼,的確是除了投資想法之外,也包含不少查理本人的人生哲學,算是一本值得入手的書籍,但我想到今天的目的,還是先繼續找合我現在胃口的書。 《拒絕聯考的小子》,我腦裡突然迸出了它,但我逛了那麼久似乎都沒看到這本書,就向店員詢問放在哪,沒想到就在大門一進來的推薦書架!拿來翻了一下,有點小失望,不是書不好,只是不合我現在的感覺,就是不會讓我有想把它看完的動力,這樣書買來也只會擱置著,沒什麼意義,後來看到它旁邊放了《教育應該不一樣》,看彭教授的文章和我關注的另一個部落格都有提到這本書,看了內文,我想自己應該會「好好讀它」,所以就決定買下這本書了。 前面其實都算是我的日記吧!現在才進入正題,昨天回到家後就看這本書看到快十二點,今天中午又花了一點時間就把這本書看完了,書裡對教育深刻的觀察,從些一針見血的比喻看的出來,序言一開始就講到,台灣的政府官員像是參加綜藝節目機智問答的來賓,頭上有個氣球不停脹大,隨著時間越來越緊迫,台上者只求趕緊應付了事過關,只要氣球別在自己還在位時爆掉就好,這比喻實在是太貼切了啊;另外還有一個章節的名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台灣不只經濟面臨通膨問題,連高學歷也在通膨啊!換句話說,就是學歷越來越不值錢,從前大學錄取率不到三成,到現在接近百分之百,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