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1的文章

不知身在何處,又沒有方向的漫走著

圖片
我前幾天參加一個大專營隊,其中有個體驗活動是這樣的,學員們戴上眼罩,跟著主持人的指示,先原地轉幾圈,再朝左右前後其中一個方向走出幾步,轉圈後頭很暈,根本不曉得自己在哪裡和面對什麼,我只敢小步小步的走,怕撞到人或東西, 對我而言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感受 ,每一步走的都是如此不安穩和不確定,我突然想到一個詞比喻這種情境再貼切不過了:沒了翅膀的無頭蒼蠅。 我對這種狀況感到不安和不快,人如果被這樣困住了,那還算是人嗎?終於迷惘的漫遊告一段落,主持人要我們原地躺下,不管我們在教室的哪裡,先想辦法安穩躺在地板上,接著要我們放輕鬆,地板是花崗石磚,很冰涼,在這種時候其實滿舒服的,主持人說了一些話,具體詳細內容是什麼我已經忘了,我只記得我頭一個想到的是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最後一天,那我會怎麼樣?」 說真的,我會不甘心,因為我好不容易有想做的事,現在才剛起步沒多久而已,如果這樣就結束了,實在太沒意思了,無論結果好壞如何,至少要看到自己為自己打拚的成績,一場自我難得用力投入的戰鬥,在還沒開始前就被宣告結束,這比失敗還讓人難受。 這片刻但不短暫的休息,給了人靜下心思考的機會,其實,我不是一直困在這種情境中嗎?接受河馬的建議,去年如願申請上理學院學士班,但我根本不詳細了解這個系到底是讀什麼和做什麼,只知道要選兩個專長,第一個我應該會選數學,去年暑假我真的很混,鬆懈太久,結果一上去很不適應,讀不下去就休學重考了,今年申請上成大統計,這次我有去了解大學四年修些什麼學分,似乎滿雜的,除了數學相關的專業科目,還有計算機概論、經濟學、會計學、投資學、企管概論…,統計系是歸在管理學院,和理學院、數學系的定位明顯不同,不過我想 重點還是在數學,基本功打好打穩最實在 ,雖然我還不清楚這項專業未來可以做些什麼,但做中學、學中做,慢慢就會摸索出一些東西吧! 我正慢慢脫離「盲人」的行列,這大半年來藉著閱讀和寫文章,總算有點長進,受到幾本書的啟發,我的長程目標就是財務自由,就是在金錢這件事,不用依賴別人給予,包括老闆、家人、或者政府,我都能自己決定要不要工作,即使不工作,到死之前我也能活的好好的。我必須實際行動才能達到目標,我決定除了培養專業能力外,也要建立理財、投資的概念和實力,目前我都是閱讀書籍來學習,速度是有比較慢了些,參加課程或討論會,應該會學的比較快,不過不急,我現在也體會一件事, 投資什麼絕對不...

記帳問題之恍然大悟

今天經過微積分轟炸後,下午要回家時突然領悟一件事,為什麼我自己記帳一直有問題,因為我都要區分這是不是自己的零用錢花的,如果是再記上去,不是的話就不記了,所以釐清項目常常很耗神,有時候當天花費來不及馬上寫上去或忘記,時有遺漏,帳目會不合實在一點都不奇怪啊! EX: 媽媽給我錢去 買早餐 $50 ,這筆錢我就不記上去,但其實還是我的花費;如果是我自己花 $30 買飲料,那這筆我就會記 這實在是非常糟糕又愚蠢的記帳方法,撇開種種技術問題不談,本來記帳最主要目的 是要記錄個人的用錢習慣 ,以便事後分析改善,但如果記錄不確實導致誤差,那最初目的根本就達不到了,套物理的話來比喻就是「合力做功等於零」,搞不好還做負功哩! 本來一開始有考慮使用軟體來記帳,現在科技發達,運用更先進方便的工具是理所當然的,我抓了幾個程式和 EXCEL 表,一看頭都昏了!項目零零總總、五花八門,我目前花費的種類根本不到那麼多,而且這些軟體和試算表的功能、操作似乎也太複雜,不合我使用,結果還是回到紙本記錄,五月底時有曾一次把資料 KEY 進 EXCEL 做數據分析,但真的花了很多時間。 至於記帳不實的問題怎麼解決,其實也很簡單,現在開始,只要是相關我個人花的錢,一率記下來,不要再無謂區分是不是自己的零用錢,我想同樣原則套用到記錄家裡的整體支出,但後來又想到如果是公用性質的花費怎辦?比如像買電腦、加油錢、菜錢…這種費用,如果有兩人以上重複記錄,那全部人的帳目結算的時候就會多算,這樣也不行,怎麼處理呢?仔細想一下其實也不難。 我家總共四個人,現金流入目前只有我爸媽的收入,而記帳要記的就是現金流出的量和方向,我想到的辦法也許麻煩了點,也可能需要我爸媽學習用一下軟體,但養成這個習慣,一定很有幫助的;我最近在「 怪老子理財 」網站找到一個 家庭預算試算的表 ,只要把日期、金額輸入,再選擇這項花費是哪個種類,比如今天吃飯花 $170 ,輸入 2011/7/19 、 170 、選擇項目「伙食費 」,他就 幫你自動合計成表格,重點是功能簡潔、便利、容易上手,這樣記錄、管理、分析家庭支出有效很多,個人使用也可以,目前使用心得還不錯,之後有完整的數據再寫一篇文章出來分享。

我們往往高估一天內可做的事,卻輕忽了一年下來可累積的成果

圖片
這句老話不曉得是誰講的,最近看到某文章提到這句話,真是有感而發,就我之前準備學測時的狀況,我計畫這一天要讀多少書,常常沒有完成,會覺的氣餒,但久而久之,一個月、半年下來,其實領悟的東西也不少,只是自己沒注意到罷了。回歸現在,我這幾個月看的課外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我不強迫自己看不感興趣的書,我所謂「不感興趣的書」是指沒有讓我想繼續閱讀下去的感覺,既然不想讀下去,強迫自己看也不容易有收穫,我是這樣想的。 自從換到 BLOGGER ,也有把幾篇心得 PO 上來,我認為寫讀書心得是一種反芻、再消化的動作,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心血結晶,能夠寫書並出版來賣的人,至少有一定功力吧!知識、啟發性、思考,都是閱讀帶來的益處,我不要求自己把書中的東西記下來,因為如果真的很有意思,就算不刻意去記那東西也會留在我腦子裡,相較之下,作者想藉這本書傳達的精神和想法才是該掌握的,因為書的內容多半會忘記,但只要抓住核心主題,延伸的細節、技術層面多少能回想出一些;比如《 OFF 學》就是在說休閒的實效,我們輕忽閒暇時間的運用,常常付出代價而不自覺,作者分享他自身的經驗,分析他的和一般大眾的做法有何差異和效果,不過除了了解作者表達的概念外,因為休閒是實務的東西,還是要實際行動才有效。 讓一個人重新活過一遍的最好方法是: 回憶那種生活,並用文字記錄下來, 讓這種回憶盡量可長可久。─班傑明‧富蘭克林 還沒結束!寫到這裡我想到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看到的富蘭克林說的這段話,現在有電腦和部落格很方便,只要打字打一打,就可以儲存文章了,隨時來看也都可以,善用它,就能做到富蘭克林說到的這件事,這是日積月累的功夫,也許今天、這個月、下半年,還看不出這有什麼意義和效果,但,一年後、兩年後將會漸漸明白,我想,人的特質中最可愛和最可憐的地方也在這裡,我們的視野脫離不了昨天、今天、明天這種小框框,太久遠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都是無法掌握的,過去無法改變,未來則是不可知,但太多事情又是在今天、明天內無法明白的,歷經時間的淬煉才能見真章。 抱歉,又發牢騷了一陣…。

《天觀雙俠》─讓人再度大開眼界的武俠小說

圖片
我和我的幾位朋友一樣,看過金庸以後,就想武俠小說的巔峰就是如此了,不能再更好了,所以就沒再接觸古龍、黃易、或者梁羽生的小說,最近會接觸到《天觀雙俠》也是機緣巧合,前陣子讀金融相關書籍有點讀膩了,想換換口味,就常常上鎮立圖書館找書,《異數》也是因此翻到的,我真的很幸運,總是能找到讓我廢寢忘食的書看,看完了《異數》,開始找下一個目標,到小說區晃晃,我遇到了《天觀雙俠》,記得以前好像看到什麼溫世仁武俠小說比賽有它的名字,大概翻了一下,想起那種熟悉的感覺,我就把它借回家了。 結果一看下去,就欲罷不能了,看小說就是這樣,唉! 《天觀雙俠》看書名大概也猜的出有兩大主角,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凌昊天、趙觀,取末字合成書名,凌昊天是武林大俠、俠女的第三個兒子,綽號叫「小三兒」,小時候個性調皮搗蛋、古靈精怪,長大後個性天真率直,他的種種遭遇跟個性非常相關;趙觀這個人物的設定就比較有趣了,他是妓院女主人姬火鶴的兒子,初始生父不詳,故事情節發展也跟這個梗很有關係。 因為有兩個主角,除了幾段兩位主角在一起的時候,作者是採交錯手法來描述種種經歷,這是我有點不習慣的地方,因為這段講趙觀,接著換凌昊天,再講趙觀的時候,前面遇到什麼事情會有點忘了,或者搞混,據我印象,金庸小說大部分是採單一順敘、跟主角相關的人事物一起講,比如現在楊過要前往絕情谷,就講這路上遭遇什麼,或是這段時間郭靖黃蓉或其他人怎麼樣,讀起來不會有這種問題,但也可能是因為我對《天觀雙俠》還不熟悉的關係。 《天觀雙俠》和金庸讀起來的感受也有很大差異,有點難以形容,雙俠讀起來很綿密,事件連接不斷,一下子被人追殺,再來上山尋求大師療傷,大師弟子不願師父年老還消耗內力,就想趕人下山,於是跟主角打了起來…等等之類,人物性格、特色就在這之間呈現出來;金庸感覺比較大體式的,這章節在說什麼,比如洪七公教郭靖降龍十八掌,就很清楚在講這個,講完一個段落,再進入其他事件。 不過我有注意到雙俠跟金庸很多小說相似的地方,剛開始都不會直接講主角,會先從跟主角相關的人事物說起,慢慢再讓主角現身,這樣的做法可能是讓主角的背景比較清楚吧!有了相關角色也讓劇情推演的比較順暢。 這年頭好像比較少人讀武俠小說,原因可能是金庸、古龍這些大師離我們比較遙遠,很多人的休閒也大多是玩 ONLINE GAME 、或 3C 產品,不過《天觀雙俠》除了傳統武俠小說俠義的元素、...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圖片
《異數》這本書主要是討論關於成功的種種要素,格局宏觀,書中舉了幾個特別卓越的例子,從家庭背景、個人天分和努力、機會、貴人、外在趨勢...來分析,我們往往會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成幾個點,但這其實遠遠不夠,成功是個綜合性的因果關係,只是因為少數幾個重大、關鍵的因素結合,而造就出「超凡的異數」,看完這本書後,我想我應該對種種得失會比較看的開,重點是把握自己能掌握的部分並做好,比如現在空閒時間的運用;而對於無力或無法改變的事情就放下,不抱怨,如教育制度、過往既定事實。 我用幾個常見故事的主旨來對「成功的要素」下結論 一、孟母三遷:家庭背景、環境的重要 二、仲永的故事:後天努力的重要 三、孔子周遊列國:大體環境也很重要,當時春秋時代,沒幾個國家想講仁義治國,只講富國強兵,但說到治國的具體實用性,儒家的理論和做法真的很難立竿見影 四、虯髯客傳:紅拂女慧眼識李靖,應該說他們彼此是互相的貴人吧,紅拂女途遇虯髯客,也知道此人不凡,便讓李靖和他結識,之後虯髯客見到李世民而心死,把家財捨給了李靖輔佐李世民,後來李靖也當了高官,讓紅拂女也光彩 ......太多了說不完 其實很簡單,如果關鍵種種要素都滿足了,那你就會特別成功和耀眼,但其實掌握了大部分個人可掌握的優勢,就算不是那種大富大貴、還是名人顯要之類,也足夠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吧,無須給成功下定義,它既無法測更測不準。